我们自古仰望夜空来认知自己,一如我们看向一块投射着过去与未来的屏幕。“宇宙电影”为观众呈现一个时空,让人们置身其中,思考宇宙运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希腊词κόσμος不仅指宇宙,还意味着美与和谐;而汉语中的“宇宙”则意味着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与电影产生强烈的共鸣。
宇宙塑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有意为之——对星丛的阐释造就了我们的起源故事、宗教、时间体系、经济、航海工具、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还是无意间——潮汐涨落或是太阳耀斑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宇宙电影”探讨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世界万物。
亚历山大·克鲁格认为,宇宙就是原初的电影,所有过去的事件以可见的“光轨”形式保存其间。安德烈·巴赞则认为,电影“尚未被发明”,因此蕴含无限潜力。结合这两种视角——前者回溯过去,后者远瞻未来——“宇宙电影”提出,电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现代技术,也是一种宇宙现象,具有重新编码我们与宇宙关系的潜力。
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的形式和方法之丰富犹如对繁星的多种解读。它们反思多元的宇宙学说和微观现实,指出人类与天地互动以及理解宇宙的不同方式。然而,这些作品似乎来自类似的发问:我们如何融入这个支配时间与空间的系统?同样的法则是否适用于所有尺度,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将如何改变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我们将如何与彼此,与非人类,甚至地球之外的生命体共存共生?
“宇宙电影”提出,古往今来对于宇宙的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当下时代普遍的疏离——疏离于彼此,于自然,甚至于时间本身。我们的世界无法脱离太阳、月亮及天体的影响,“宇宙电影”认为,重构我们与宇宙的联系将鼓励我们通过更为复合全面的方式来思考当今世界的挑战。
星空下、银幕前的我们是平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彼此相同——此次参展作品的多样性即是佐证。每种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宇宙,并由此构建起他们自身的哲学。我们都敬畏苍穹,每个人却在天空中找到不同的归属。仿佛一部实验电影,“宇宙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展览中独立的元素编辑出新的关系。它并不是为了图示某个固定的理念,而是鼓励观众通过创造意想不到的联系,发现新的意义。
在一个拥有宇宙哲思及艺术表现深厚历史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聚成星群,呼应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诞生的地方。而为这一文化传统贡献一己之力,也正是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期望。
以上图片均为“宇宙电影”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