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3月29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展览“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戈登·马塔-克拉克(1943-1978)是20世纪艺术史中的独特个案,他以建筑物为创作媒介,并因其“切割”实践和对“安那其建筑”的思辨而为世人所熟知。马塔-克拉克的创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纽约SoHo区,他切割建筑,如同在空间中自由地绘画。他不仅在当时名声大噪,更持续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建筑师。作为马塔-克拉克作品在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呈现,本次展览以400余件绘画、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追溯这位跨学科艺术家在1968至1978年间的独到思考与前卫创作。
1968年,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马塔-克拉克重返其出生地纽约,彼时的城市正承受着战后“都市更新计划”肆行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失落:诸多老旧建筑面临拆除,贫民窟遭夷平,少数族裔被驱逐,大批人无家可归,白人中产阶级迁出……凋敝的城市境况促使马塔-克拉克投身于一系列批判现代主义都市计划的实践,创建了数个临时共同体或自治空间,尤其为贫民提供居住与生活方案。
马塔-克拉克最著名的“切割”系列始于1971年,他身体力行地对建筑进行切片、开洞与解剖,将它们陌生化为可栖居的巨型雕塑,并借助影像与摄影捕捉其历久弥新之美。最初,他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废弃建筑的墙壁与地板上剖出长方形的小型切片。后来,随着创作尺度的扩大,其作品的复杂性也日渐增加。1973年末,他在作品《整“洞”房屋》中首次对整栋建筑进行切割。次年,他将一栋新泽西的废弃住宅一分为二,并使其中一半略微向后倾斜,由此完成了其最著名的作品《分裂》。在数月后的作品《宾果》中,他按照宾果游戏的规则将纽约尼加拉瓜瀑布的一幢住宅的外立面切分成九宫格,再将其依次移除,只保留下当中一块。1975年,他非法潜入纽约哈德逊河畔52号码头的废旧仓库,进行了一系列切割,包括在墙壁上凿开一个半月形的巨洞,阳光裹挟着水波进入室内,编织出“一日将尽”的诗意叙事,这成为他最壮丽也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同年,马塔-克拉克受巴黎双年展之邀,切割了两座建于17世纪却因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兴建而面临拆除的老旧建筑,他通过“圆锥相交”的方式切穿了这两栋建筑,圆锥形的切割角度让街上的行人能在抬头时窥见楼内原本隐藏的复杂结构。马塔-克拉克的最后一件、也是最激烈的“切割”作品是在芝加哥完成的《圆形:加勒比橙子》,当时他已病入膏肓,完成作品不久后便离世。正如马塔-克拉克所说的,切割建筑就像是戏剧表演,演绎出人们日常居住建筑的脆弱与不稳定性,以及其所蕴含的复杂性与隐秘生活;他试图向世人展示,早在其艺术介入之前,建筑本身就已经布满了洞口与神秘生灵。
一如马塔-克拉克的“切割”,本次展览亦沿着建筑现存的豁口展开:一条隐形的对角线穿越整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不预设标准的观展动线,观众既可按照时间线索探索艺术家的创作,亦可从任意角度切入其多重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首度披露马塔-克拉克创作背后的近180件绘画与草图,他笔下精细的树木、仙人掌、箭矢与能量构型,展现了其对自然生物与能量运动的深入研究。尽管作品中有关建筑介入的设想未能在马塔-克拉克生前实现,但这些藏匿于纸间的思考比那些令他成为20世纪备受推崇的艺术家的著名作品更为值得关注。
此次展览由知名建筑学家马克·维格利策划,是PSA“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延续,旨在通过重访马塔-克拉克对建筑、空间、生物、生态等议题不遗余力的探索,在50年后的当下开启一场超越建筑范畴,对建筑本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有力诘问,重思现代主义都市规划思想留给我们的多面遗产。
戈登·马塔-克拉克,被公认为 20 世纪 70 年代纽约艺术界的核心人物。他生于纽约,其父是智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罗伯特·马塔,其母则是美国艺术家安妮·克拉克。1962至1968年,他于康奈尔大学修习建筑;大学期间,曾前往法国学习法国文学。同样是在康奈尔,他还结识了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并深受其启发。毕业后重返纽约的马塔-克拉克开创了一种激进的方法,直接参与到城市环境及其内部社区进行艺术创作。马塔-克拉克批判地审视了建筑环境的结构,对那些面临拆毁的建筑进行了物理切割,创作了包括大型建筑介入项目在内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他的行动与实验超越了表演艺术、观念艺术、过程艺术和大地艺术等范畴,这令他成为其同代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马塔-克拉克的作品于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并被纳入诸多公共机构的永久收藏。此外,位于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建筑中心保存了“戈登·马塔-克拉克档案”,包括艺术家的私人通信、笔记本、绘画、摄影、幻灯片、影像以及其它记录其生活与创作的文献资料。
马克·维格利,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荣休院长。他是一位致力于探索建筑、艺术、哲学、文化和技术间互动的历史学家与理论学家。其著作包括:《德里达的幽灵:解构的建筑》、《白墙,设计师服装: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塑》、《康斯坦特的新巴比伦:欲望的超建筑》、《巴克敏斯特·富勒公司——广播时代的建筑》,以及《我们是人类吗?——设计考古学笔记》(第3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与贝亚特里斯·科洛米纳合著)。他曾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鹿特丹的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以及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建筑中心策划展览。2018年,他最新筹划的“人类昆虫:1887至2007年间的天线建筑”于荷兰新研究所举办。同年,还出版了专著《切割马塔-克拉克:安那其建筑追踪》(苏黎世:拉什·穆勒出版社;中文版于2020年1月出版)。维格利生于新西兰,在那里受训成为一位建筑师和学者,现生活工作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