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斯·雅克,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写作者和策展人,都市和界阈研究领域多层级、跨媒介方法的积极倡议者之一。他的实践专注于探索作为生命、身体、技术和环境交互域的环境。雅克创立了政治创新研究室(纽约/马德里),并领导该机构在研究、批判性环境实践和设计的交叉领域展开工作。2018年,他担任第12届欧洲宣言展(巴勒莫)的联合策展人。2021年,他担任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的教授和院长。此前,他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马德里理工大学高级技术建筑学院。雅克的著作包括:《规模的超级力量》(2020 年)、《体量的次方》(2019年)、《跨媒材的/可计算的》(2017年)等。
鲍里斯·格罗伊斯,生于柏林,在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学习数理逻辑,1981年移民德国,1992年获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纽约大学俄语和斯拉夫研究教授,也是瑞士萨斯费欧洲研究生中心哲学和艺术史教授。2010年担任匹兹堡大学人文中心高级研究员;2011年担任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梅隆教授;2013年担任魏玛包豪斯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与媒体理论中心高级研究员;2015年担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他于2009年获得法兰杰伟马特艺术评论奖(由美国大学艺术学会颁发),并与2017年取得了伦敦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其著作包括:《艺术力》、《反哲学入门》、《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论新》、《在流》以及《俄国宇宙主义》等。他的策展实践包括: 2004年柏林KW当代艺术学院“私人订制”、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俄罗斯馆策展人、2012年上海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等。
夸特莫克·梅迪纳,生于墨西哥城。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历史学家,拥有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博士学位,以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3年起,任教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并担任其艺术研究所全职研究员,哲学系和艺术史研究生部门的讲师。2002年至2008年间担任伦敦泰特美术馆首位拉丁美洲当代艺术收藏联合策展人。2013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策划了多位重要艺术家的展览。他曾参与组织、策划多个国际大型展览和艺术项目,包括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墨西哥国家馆项目《我们还能谈什么?》;2012年,担任第九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9)总策展人。2018年他担任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主策展人。
埃玛努埃尔·考克西亚,哲学家、植物学家,是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的副教授。他是《植物的生命》(2018年)、《变形》(2021年)和《家庭哲学》(2024年)的作者。他的书籍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他与诸多艺术家有所合作。近期,他与荷兰摄影师维维安·萨森合作出版了一本摄影理论书《现代炼金术》(2022年);与摄影师保罗·罗维西合作出版《关于光的哲学书信》(2024),以及与亚历山大·米歇尔合作出版的关于时尚与哲学关系的书《形式的生活:哲学或复魅》(2024年)。他与设计工作室Formafantasma共同导演了动画视频:《橡树》(2019年)和《物质中的天堂》(2021年)。他合作策划时尚展览《一件衣服的多种生命》,以及关于艺术和生态的展览《与所有人共舞》。
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世界政治与当代政治思潮。发表著作包括《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中国有多特殊》和《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美国布朗大学Fulbright访问学者,2017年澳洲昆士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3年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林天苗,生于太原,目前在北京生活、工作。1984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88年赴美;1989年就读于纽约艺术生联盟学院,此后在纽约以设计师身份工作近7年,1995年从纽约回国,在这一阶段,林天苗成为首批获得国际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之一。90年代,“公寓艺术”一度在北京和上海蔚然成风,林天苗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经验。1998年,林天苗和王功新共同创建“北京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2012年,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举办了“林天苗:缠了,再剪开”首次美国大型美术馆个展。2018年,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体·统》。林天苗的作品曾在各大国际展览和重要艺术机构展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濑户内三年展、旧金山MoMA、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MoMA、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柏林世界文化宫、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爱尔兰双年展、伦敦当代艺术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以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
阮庆岳,曾任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曾为开业建筑师;除教职外,同时创作小说、建筑评论与策展。文学著作包括《黄昏的故乡》等,建筑著作包括《弱建筑》等30余本。于台北当代艺术馆2002年策展《长安西路神话》与《黏菌城市》,以及2004与安郁茜联合策展《城市谣言:华人建筑2004》。2006年策展《乐园重返:台湾的微型城市》,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6年与徐明松于台中TADA center联合策展《久违了,王大闳先生!》建筑展、2011年策展《朗读违章》、2012年策展《人民的城市》、2013年策展《城市实验、两个行动》、2014年与曾庆豪于台北美术馆联合策展《未明的云朵:一城七街》城市/建筑展、2022年担任《直行与迂回——台湾现代建筑的路径》展览策展人。曾获2012年深圳/南方都市报主办第三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建筑评论奖”,2015年杰出建筑师奖等;以及巫永福2003年度文学奖、中央日报短篇小说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2003年度好书奖、《亚洲周刊》2004年十大华文书籍、《亚洲周刊》2016年年度十大小说、两度入选年度散文选(九歌出版社)、及入选年度小说选(九歌出版社)、《诚品好读》“2003注目人物/作家”及“2007注目作家”、入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台湾1989-2003(九歌出版社)等。
汪建伟,生于中国四川,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汪建伟应邀参加了国际众多电影节、戏剧节、艺术展览和重要学术活动。2008年,汪建伟获得了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FCA)授予的2008年度艺术家奖。
杨福东,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杨福东从九十年代末起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绘画、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其作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曾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上海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
龚彦,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曾任《艺术世界》杂志主编。2013年起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2019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曾策划展览“普通建筑: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筱原一男”,“谜途:时间·空间·织毯”,“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零食”,“余友涵”,“李山”,“身体·媒体”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以及“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和丁乙”,“侯赛因·卡拉扬:群岛”,“无常:坎帕纳工作室四十年设计展”等。